本书从理论到方法,从内涵到功能,从历史到现实,从原理到实务,全面系统地研究2001GFS及其在中国的建立。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四个方面。第一,由于2001GFS是一本对具体操作提供原则性指导的“手册”(Manual),在理论上阐述不多,大部分情况下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并未说明为什么这样做。因此本项研究首先在宏观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,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挖掘2001GFS核算的基本原理、核算方法和应用条件,论述2001GFS在整个宏观统计核算领域的地位与作用,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特功能。2001GFS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,对前一版(1986版)GFS进行了“革命性全面改版”。它修正了核算主体,专门定义了一个“财政性”的广义政府,从而实现了核算涵盖整个公共财政。它重新定义了财政收入和支出,将核算的会计原则由现金收付制改为权责发生制,进而批判和废除了财政赤字这一以前的核心指标,建立了净/总运行余额等3个指标组成的核心指标体系,设置了以“政府运营表”为核心的全新的账户体系和分析框架。这样,2001GFS提供了一个比以前更加完整准确、客观真实和更加透明的记录政府财政信息的科学规范,从而使财政统计在政府经济管理中更加具有本体性的基础作用。第二,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出发,改革我国的政府财政统计,以2001GFS为目标模式,紧密结合我国实际,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国GFS核算体系,从而能全面、深入、详尽地反映政府财政运行的状况,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财政可持续性、财政运行成本、债务规模和偿付能力等财政运行中的关键因素。第三,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详细的中国政府财政科目与GFS项目的桥式对照转换表。通过这一对照转换表,不仅便于对中国财政与GFS的分类概念作比较研究,更能方便地由中国财政统计数据导出GFS数据,为编制中国GFS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。并且,据此试编制了一个县和一个乡的GFS,为建立和完善中国GFS核算体系积累有益的经验。第四,在核算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对GFS与SNA这两大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。
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:不仅设计建立了中国的GFS,而且从核算理论与核算方法论的层次对2001GFS进行了系统的研究,并将其升华为系统的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,实现我国GFS核算与国际前沿的接轨,丰富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的理论与方法,拓展了我国宏观核算的领域,使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的内容和体系更加充实和完整。